佛历:

何谓孝亲月?

本书目录

根据《盂兰盆经》所述,佛陀十大弟子中,神通第一的目犍连,因为担忧生前悭吝的母亲过世之后的下落,便以神通观看,结果发现母亲堕落在饿鬼道,受尽饥饿的痛苦。于是运用神通力想帮助母亲脱离苦痛,无奈即使是神通第一的他也使不上力,只有向释迦牟尼佛请示解救的方法。
 
由于在当时的印度,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是长达三个月的雨季,所以释迦牟尼佛制定在此期间,出家人必须结夏安居,于定点禁足修行,不能到外面行脚托钵,一直到七月十六日解夏为止。而七月十五日这天称为「僧自恣日」,散居于同一区域内的僧众必须集合在一起,做一次坦诚的检讨和报告。由于经过三个月的密集修行,有很多人得到很大的进步,甚至证果成为圣者,而供养初成道的圣者或刚修行完成的行者的功德很大。所以佛陀告诉目犍连,可以选在这一天,藉着大众聚集在佛前的机会,以饮食供养这些出家众,以此功德超度母亲的罪业,这样母亲便能脱离饥饿的痛苦。
 
因此,以后每到七月十五日这天,佛教徒便会供僧以救度饿鬼道的众生,这就是盂兰盆节的由来。而梵语的盂兰盆(Ulambana),原意为「救倒悬」,也就是解除地狱之苦的意思。这部《盂兰盆经》传到中国之后,正好与汉文化的「鬼月」传说相应。
 
当然,所谓的鬼门开,并非真有一道鬼门会被打开,鬼道的众生便跑了出来;必须是人们为阴间众生做功德的心念与之相应,他们才会来接受祭祀;若是没有人为他们超度或祭祀,他们也不会出来。因此,认为鬼月诸事不宜的想法,其实是心理因素;其他非汉民族的地区,既然没有鬼月的传说,也就没有这些禁忌了。
 
若从精神层面来看,汉民族在中元节祭祀祖先,是对祖先感恩的表现,而佛教的盂兰盆节也是孝顺的表征,所以现代佛教徒称农历七月为「教孝月」。但是,孝顺父母最好是在父母生前的时候,做子女的平常就该多关心父母,劝请父母要有宗教信仰,不要等到父母百年之后,才想到要来供养超度,那便是轻重颠倒了。
 
【典籍目录】
 
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蜀ICP备15002181号